最近,隨著中國隊時隔四年,重回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(IMO)冠軍位、與美國隊并列第一,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“奧數”的關注。
畢竟從80年代開始,好幾代中國孩子的童年,都繞不過去奧數這個事兒。
本屆前往英國巴斯參賽的中國代表隊
圖片來源:Google
在中國,人們對奧數的情感無比復雜。
家長們對它追捧有加,學生們對它恨之入骨;到了教育改革者那里,它又成了應試教育的標志;還有網友評論說,奧數就像“地溝油”,吃著不放心,想著惡心,但是因為有利可圖,還是有很多人爭著吃…
圖片來源:Google
從1985年開始的全民奧數,到2001年一紙“禁奧令”的誕生,讓人“又愛又恨”的奧數在中國始終備受爭議。
那么當我們追根溯源,奧數到底從何而來,又是如何在中國風靡數十年,成為80、90后的噩夢的呢?
從全民奧數的年代說起
只要稍微上點年紀的人,都還記得中國人對奧數有過何等的狂熱。
1978年5月21日,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舉辦的全國中學數學競賽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安徽、廣東、遼寧、四川、陜西八省市同時舉行。
參加競賽的,年齡最大的十九歲,最小的十四歲,多數是高中生,也有少數初中學生。
1978年 全國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
圖片來源:Google
文革過后百廢待興,這次競賽是我國舉行的第一屆中學生數學競賽,其目的就是為國選拔人才,意義重大。
而自1985年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以來,截止2018年中國已經獲得204枚金牌、179枚銀牌、133枚銅牌,將516枚獎牌收入囊中。
金牌拿到手軟,冠軍的位置更是無人能夠撼動。
圖片來源:澎湃新聞
2015年,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奪得冠軍。美國人激動得熱淚盈眶,因為這是美國自1994年以來時隔21年再度奪冠。
而在這21年期間,第一名幾乎被中國包圓了。
圖片來源:Google
當時,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20多個學生安心備戰,都會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。
隨后,國家教委出臺政策規定,包括數學、化學、計算機等在內的5個學科高中聯賽,成績好的可以免試上大學。推薦保送和競賽的關聯由此確定下來。
而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,很多家長看中的正是“保送上大學”這條“捷徑”。
圖片來源:Google
在那樣一個全民沖刺奧數金牌的年代,不僅國家隊選手在國際賽場上肩負起爭金奪銀的使命,為了能夠進入重點中學,普通孩子同樣在為奧數付出超額努力。
真正引爆奧數的是1998年“小升初”取消統一考試。
當時,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,教育部門取消小升初考試、實行就近入學政策。不少優質的學校自行考試,奧數順勢填補空白,成為重點學校選拔尖子生的參考依據。
這使得全國上下掀起了“全民學奧數”的高潮,隨便問一個“85后”,很少有沒學過奧數的。
華羅庚奧數競賽
圖片來源:Google
奧數的狂熱是每個人都想要的結果:
國家借此選拔有創新性的人才,學校借此獲取尖子生維持升學率,家長借此來保證下一代教育質量并謀求階級躍升。
在中國這種教育體系下,絕大多數普通中國人,想有個好工作,就得上一個好大學,之前就得上重點高中,再之前就得上重點初中、重點小學,甚至重點幼兒園。
圖片來源:新華網
于是每一個階段、每一次入學,都是一次競爭,而每一次競爭,都是下一次競爭的門票與優勢。在環環相扣的競爭之中,成年人的職場競爭壓力,被高效地傳遞到低年級,甚至本身也成為壓力的新來源。
在這個過程中,奧數被視為絕對的考核標準,人們相信拼奧數是一條公平的路,起碼不拼爹不拼財力,是靠自己的努力明刀明槍掙來的,對不對?
圖片來源:Google
一代代奧數冠軍,卻遲遲不見數學家?
當奧數從一種超凡的素質跌落為升學必備的工具,這就宣告它必將走上“異化”的道路。
人們突然意識到,拿了那么多的奧賽金牌,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。被稱為“數學諾貝爾獎”的菲爾茲獎,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。
被孩子們簇擁著的數學家華羅庚
圖片來源:Google
截止2018年,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,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,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,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,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。
中國獲得奧數金牌的學生,雖然也有不少在高校從事數學研究的,但數量和成就與中國隊奪取金牌的數量并不匹配。相比于拿獎路上的“滿腔熱血”,這二十年來中國對于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,似乎顯得不值一提。
不僅如此,那些金牌獲得者還有不少人滑落人間,成為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“失意者”。
曾以滿分摘得國際數學奧賽金牌的柳智宇
在2010年放棄麻省理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后遁入空門,成為北京龍泉寺的賢宇法師
圖片來源:Google
廣東一金獎獲得者赴美國一大學繼續深造時,因精神病問題被迫退學,曾引起各方關注;國際金獎得主——袁智(化名)在保送北大后變得孤僻,不擅長與同學交流,自問“為啥我只會做題”。
人們不得不承認,從孩子的角度看這種強迫式的、并非基于興趣愛好的教育模式,不僅不能給孩子帶來快樂,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厭學情緒。
圖片來源:Google
即便是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的、被視為絕頂天才的人物,如柳智宇和付云皓,在進入大學之后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厭學情緒。
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: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。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,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。
放眼望去,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上百個,但只有在中國,奧數才成為了一門顯學。包括發展了很多年奧數的美國,都沒有形成全民奧數的現象,只是有興趣的學生參與。
數學家丘成桐
圖片來源:Google
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志明院士也說:“(奧數)本來應該是天才的,考查學生真正的智商,但是我們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?!?/p>
奧數明明是個小眾事物,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,甚至是負擔。
街頭補習班廣告
圖片來源:Google
當家長們投入各種戰斗,用培訓來填滿孩子的時間,對各種社會化考試和證書的追逐,這些都是家長雄心和財力的反映;在各個考場背后,都有專門的培訓和課外班的身影;在不同的營銷策略里,都有同一個“贏在起跑線上”的說法。
如今,奧數在中國已無人不知,“奧數經濟”更已蔚為大觀。
2016年,有媒體估算,杭州小學生在奧數培訓上一年的支出,高達3億元。舉辦競賽能帶來高額回報,浙江省的“睿達杯”在2016年有約18萬名考生報名,其中4.6萬人參加復試,按照初、復試各交30元的規定計算,僅報名費即可得600多萬元。為在競賽中拿獎,家長還要讓孩子參加訓練營等等,交納成千上萬的費用。
正在補習班上課的孩子們
圖片來源:Google
2001年,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;2018年3月,教育部下達《通知》,全面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、科技類競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。
但即便奧數遭到打擊,隨著一篇名為《瘋狂的黃莊》的文章在家長群瘋傳,人們發現,校外奧數的培訓狂熱程度依然未減。
2016年在位于杭州某學校的華杯賽初賽考場外,
大批候考家長在等待考試結束。
圖片來源:東方IC
偏科的數學神童
曾經奪得過兩屆國際奧數IMO冠軍的奧數“天才”付云皓,對奧數曾帶來的“高光時刻”深有體會。
付云皓的童年時期正值奧數的黃金時期,小小年紀的他也早早展現出了數學天賦:還不會說話就無師自通學會了四則運算,6歲前讀完小學數學課本,參加奧數競賽,幾乎戰無不勝。
付云皓
圖片來源:Google
隨后,從華羅庚金杯賽的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、初中奧林匹克數學聯賽北京市第一,到IMO冠軍,無盡的獎項與榮譽給付云皓帶來了名氣,更讓整個家庭沉浸在“培養出天才”的喜悅里。
但是縱覽付云皓的經歷與他的口述很容易發現:
在他生命前20年的時間里,因為太過于投入與數學,顯然遺忘了其他科目和心理素質的培養,甚至可以說除了奧數一無所有。
北京大學
圖片來源:Google
即便連續兩年獲得IMO滿分金牌,并因此保送北大,付云皓卻因為沉迷網絡游戲,多門科目掛科,最后從北大肄業。
在學校課堂上,除了數學以外的課程他幾乎一無所知。而且所有人都對這位“中國數學界標志性的人物”抱著相同的態度,只要數學好就行,所以付云皓根本不用操心自己的其他課程。
當家庭、學校、社會不斷因為“奧數”讓付云皓享受著種種特權,卻讓他在北大的學習中喪失了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:人文教育。
圖片來源:Google
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喚醒,喚醒對獨立、自我、世界、人生的思考,喚醒對選擇、抉擇的思考,擁有對事物的反思能力、自控能力和抗壓能力。
對于19歲的付云皓來說,當時并沒有重視這一切,“這種課又不是數學課?!彪S著游戲水平的日益精進,緊接著,他又掛了政治、英語、物理這些「扯淡的課程」,加起來滿了十學分,收到了一個學術警告。
圖片來源:Google
此后我們看到面對挫折,大學期間付云皓最多的選擇就是逃避或者無助地自降標準。
現如今作為一名老師,在高校深耕基礎教育的付云皓,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新的目標,只是從某種角度講,他可能是那個時代教育體制的犧牲品。再有天賦的孩子,也不可輕易荒廢全方位的教育,單純唯成績論、天賦論,過早默許了偏科,這反而會害了孩子。
奧數本身并沒有問題。
這里原本應當是那些對數學感興趣的孩子的舞臺,但卻發展出變態的選拔考試和各種利益之爭,最終透支了孩子的未來,也消耗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。
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,如果正確的數學教育理念能惠及更多學子,這遠比金牌數量和排名,更值得期待。
參考資料:
精英說 那個蟬聯國際奧賽滿分、保送北大的天才神童,如今身在何處?
人物 奧數天才墜落之后
都市快報 杭州小學奧數培訓市場一年收入至少3個億
中國之聲 中國隊數學競賽“全軍覆沒”,因為不學奧數?領隊回應
文匯報 在美國,奧數不止是華裔家庭的獨舞
澎湃新聞 “奧數天才”付云皓們,都去哪兒了?
天啊,居然有人懷念畸形的中國奧數熱
“奧數升學”取消了,家長怎么辦?
錢江晚報 中國奧數不行了嗎?金牌教練:過度培訓埋沒真正人才
付云皓談奧數(三):大量刷題只適用于頂級選手之間的競爭
作者: 小林君,精英說作者,英國文化研究領域海歸小碩,用心碼字。精英說是全球精英、留學生的聚集地。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,這里有留學新知、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,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。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(ID: elitestalk)。
公眾號轉載請在后臺回復“轉載”二字,并按照轉載要求來轉載,違者必究。